4月8日,聊城大学音乐学院的65名大学生们,在聊城市合唱协会主席徐东阳博士的指挥下,用满腔的激情和高亢的歌声,首次唱响了全国馆校合作联盟的会歌—— 《同心筑荣光》,引发了来自全国300多名馆校代表的阵阵掌声,并获得参加“榜样文化与楷模的力量”学术研讨会百余名专家的好评。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曲洪波说,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始终是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关键议题。全国馆校合作联盟会歌《同心筑荣光》正是诞生于这样一个对文化教育事业深度关切与积极探索的时代背景之下,其创作有着深刻的时代诉求与深远意义。
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党委书记卢润彩说,当今社会,人们日益认识到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对于塑造国民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不可替代的价值。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与精神的承载地,保存着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与鲜活的革命故事,是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它们静静地矗立,守望着历史,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岁月展现在世人面前,传递着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牺牲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源泉。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宁宁教授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这里,知识的火种被点燃,信念的光芒得以传播。高校马院的教师们,凭借着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真理的信仰,在理论的海洋中探索,在思想的天地里耕耘,为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而不懈努力。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国华教授说,在以往的发展中,革命场馆与高校马院各自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整合与发挥。为了打破这一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国馆校合作联盟应运而生。该联盟旨在搭建起革命场馆与高校马院沟通合作的桥梁,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指出,《同心筑荣光》的创作正是为了凝聚联盟的精神力量,表达馆校合作的坚定信念与美好愿景。词作者朱成山教授,作为牵头创办和组织实施全国馆校合作联盟的秘书长,以及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的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对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用质朴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馆校双方各自的使命与担当。简单的语句,却精准地勾勒出双方在不同领域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所做出的努力。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吴先斌说,曲作者秦敏群与词作者朱成山教授,曾经有过成功合作的范例。2021年,他们曾经创作了一首名为《信仰》的歌曲,引起强烈反响。此次他们再度联袂作词谱曲,以激昂奋进的旋律,为这首歌词注入灵魂,让其成为一首催人奋进的音乐史诗。
沈阳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苏久青教授指出,这首歌曲旋律的起伏与歌词的节奏相得益彰,时而庄重深沉,仿佛在诉说着革命岁月的艰辛与不易;时而激昂澎湃,展现出馆校合作的坚定决心与磅礴力量。整首歌曲充满了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
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洁教授说,歌曲中“为育才聚力,唤醒岁月回响;以创新笔触,续写历史新章”表达了馆校合作以育人为核心,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为思政闪亮,深挖红色宝藏;以多元视角,诠释信仰担当”进一步强调了双方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共同努力,深入挖掘革命场馆中的红色资源,从多个角度解读和传播红色文化,展现出对信仰的坚守与担当。
“馆校跨界奔赴理想,联盟尽责造就国之栋梁;让火种传扬,屹立天地中央。馆校联动合作共赢,联盟携手培育时代儿郎;让希望领航,同筑华夏荣光……”《同心筑荣光》词作者朱成山教授介绍,写上这几句歌词目的是将馆校合作的目标与意义凸显出来。馆校双方跨越界限,携手并肩,共同为实现培养国之栋梁、培育时代儿郎的理想而努力。通过合作共赢,让红色的火种在中华大地不断传扬,让希望引领着我们前行,共同铸就华夏民族的辉煌荣光。
《同心筑荣光》曲作者秦敏群说,这首歌不仅是全国馆校合作联盟的会歌,更是馆校合作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联盟的诞生与发展,激励着馆校双方在红色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常州大学 张菊香 汪佩 刘凡)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