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赖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体向来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随着科技的更新迭代,媒体成为助推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中,新闻媒体如何更好引导舆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怎样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更好探索中国特色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路径?面向“十五五”,新闻媒体应如何科学研判形势,谋定媒体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本报记者就此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王一彪。
在守正创新中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学术家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引领作用,对提高媒体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有怎样的影响?
王一彪:科技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推进器,科技的每一次迭代都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突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载体。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和区块链,不仅提升了媒体内容生产效率,而且正深刻重塑媒体内容生产格局。通过AI辅助写作、数据挖掘分析,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社会热点和受众需求,生产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优质内容。例如,人民日报社以新技术促进新应用、以新手段促成新表达,提升主流媒体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与传播能力。在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等多模态技术支持下,形成人机协同式的内容生产模式,可以较明显地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实现海量音视频素材实时、稳定的规模化输出传播。近些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AI共创大片|江山如此多娇》《哪吒敖丙悟空都来了!神话照进现实有“亿”点酷》等创意微视频产品,运用AIGC来丰富视觉表达,在虚实结合、古今交融中极大地丰富了表现手段与表达空间。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生产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学术家园: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请您结合新闻工作实践经历,讲述新闻媒体在新的舆论格局和环境中如何更好地引导舆论,在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中如何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王一彪:在信息技术重塑舆论生态、思想文化多元交织的新环境下,新闻媒体必须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方法论特征,坚持以守正为根基、以创新为引擎,紧扣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一是要夯实理论根基,着力以主流思想、主流文化、主流价值引领社会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要求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新闻媒体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新闻宣传全过程,通过权威评论阐释理论精髓,挖掘基层实践案例,把宏大思想转化为群众可感的内容,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舆论支持。
二是推进技术革新,着力以内容吸引力、表达感染力实现传播破壁破圈。新闻媒体要在守正创新中掌握全媒体时代传播主动权,既要坚守正确导向,也要勇于开拓新局。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内容;探索VR/AR等技术应用,提升内容感染力与覆盖面;优化客户端语音播报、大字版功能,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更好直达基层群众,以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三是聚焦共情互动,着力以人文关怀、民生导向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与“秉持开放包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民生导向。构建对话式传播生态,针对受众关心的话题,深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精髓,打造多元文化IP,用情感共鸣唤醒文化认同,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民生温度。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之路
学术家园: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新闻媒体应该做些什么?
王一彪: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
首先,要优化传播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国际传播必须超越简单的信息播报,深入阐释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思想力量与文化逻辑,应聚焦中国发展成就、中华文化精髓,以人性化、故事化的方式呈现。比如人民日报国际版通过“一带一路”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合作共赢的实际成效,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要创新传播渠道,利用数字平台扩大覆盖面。比如人民日报社建设深度融合数字平台,加强与海外媒体的合作,创办多语种网站和社交账号,借助AI翻译和短视频,突破语言障碍和文化壁垒。自主打造“海客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突破1200万,掌握传播主动权;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拆成“1分钟金句”短视频,在TikTok上线三个月观看量破5亿,让“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海外年轻人热词。
第三,要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新闻媒体作为文明交流的桥梁,必须培养一支具有全球视野、精通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这既需要“走出去”,让记者深入国际传播一线;也需要“引进来”,吸纳外籍专家参与内容生产。近年来,人民日报社定期组织记者赴海外交流,及时学习国际传播经验,同时引进外籍专家,丰富报道视角。组建“一带一路”记者联盟,培训800名外籍“通讯员”,实现“当地人讲当地事”。
学术家园:“十四五”规划提出“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请结合您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一课题的思考,谈谈如何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路径?
王一彪: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路径,需紧扣“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求,从内容、技术、机制、国际传播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在内容层面,坚守主责主业,将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同时创新表达方式,注重运用短视频、H5、直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在技术赋能上,注重加大5G/6G、AI、4K/8K等新技术投入,构建“智能编辑部”重构生产传播流程,搭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综合平台,拓展新闻产品传播渠道;在机制和队伍方面,建立适配新技术应用和创新的领导、运行、考核激励机制,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新闻铁军”,通过强化素质、提升能力、完善激励激发队伍创新创造活力;在国际传播领域,搭建多渠道传播矩阵,用鲜活内容讲好中国故事,拓展覆盖范围,展现中国与世界合作成果,全方位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之路。
学术家园:《“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5年来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呈现出哪些特色,取得了哪些新成果?
王一彪:以人民日报社为例,5年来,人民日报社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相关要求,在守正创新中大胆探索、开拓实践,突出了自身特色,取得了积极成果。特色之一是始终坚守党中央机关报定位,既深耕重大主题报道,通过“融策划、融采编、融传播、融评价”打造多个现象级作品,播放量均超数亿次,又依托融媒体部门,推出多个特色品牌,实现主流价值的分众化精准传播。特色之二是全力抓好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基础建设,全面支撑了全媒体的指挥调度,推广AI编辑部、人工智能创作工具、全媒体数据库等应用,构建“一次采集、多元生产、多渠道传播”的常态化流程,舆情平台实现传播效果实时监测与动态排名,技术赋能让传播效率大幅提升。特色之三是注重形成卓有成效的工作机制,创造性建立健全采前会、重大报道联动策划等机制,完善融媒体部门管理与奖励办法,制定应急预案与内容规范,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自主传播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如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客户端等自主平台成为权威信息源,人民日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账号在全网排序位居前列;二是国际传播能力实现新提升,推出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人民网15个外语频道、海外网、环球网、海客客户端,加强与全球媒体合作,让中国声音在世界传播更响亮;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新拓展,人民日报及所属主要媒体在疫情期间提供群众需要的实时信息服务,较好发挥了社会稳定器作用。这些成果彰显了全媒体体系的韧性和活力,未来将继续以内容为本、技术为翼、管理为盾,推动传播体系高质量发展。
学术家园: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履职实践包括调研等,在媒体发展、文化传播方面带给您哪些新思考新收获?
王一彪:今年上半年我参加了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的以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整个调研从浙江到上海,日程安排紧凑高效,调研深入、成果丰硕。通过调研更深刻认识到,能否抓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机遇,为文化创新创造插上科技翅膀,是决定我国文化能否在新征程中更加生机勃发、能否在百年变局中更有影响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调研中,我感触和体会最深的有两个方面:第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中心环节是多出文化精品,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推出更多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科技手段特别是互联网为文化产品提供了广阔天地,门槛降低了,但也出现泥沙俱下现象,所以特别需要注重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引导文化工作者在科技助力之下多出文化精品。第二,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必须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生态,大力支持文化科技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生态的培育,文化科技企业的发展,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光有文化工作者的美好创意,光有科技成果的不断升级,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可以面向消费者、面向全社会的文化业态,如果没有文化科技企业作为主体的奋力创新和全力推广,这样的融合肯定不会持久,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调研中所看到的企业,都是文化和科技融合强有力的依托。
以系统思维谋定媒体和文化发展新局
学术家园:面向“十五五”,新闻媒体应如何科学研判形势,谋定媒体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王一彪:面向“十五五”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新闻媒体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引,科学研判“时”与“势”,系统谋划“破”与“立”,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世界百年变局深刻演变,以系统思维谋定发展新局,统筹推进文化建设领域的各方面工作。
第一,要精准把握“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核心要求,既要认清全球动荡变革中单边主义与科技革命并存的复杂环境,也要明确国内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发展取向,将媒体建设发展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第二,要注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论述,针对人们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特点,着力提高包括新闻作品在内各类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让广大群众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风格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获得精神满足、提升思想境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三,要力争在激烈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新表达方式、传播方式,使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呈现人才辈出、高峰迭起的可喜局面,在国际上真正形成当代中国文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良好国际舆论文化环境。
《人民政协报》(2025年11月17日 第 12 版)
(责编:李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