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研学网

首页 > 专家智库 > 正文

韶山革命纪念地红色研学教育实践的理论建构与时代价值

张旭  2025-04-02 18:19:10  人民研学网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韶山革命纪念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引领,创新构建“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模式,实现了革命传统教育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深度融合。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创造性转化,更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样本。

一、资源整合与价值重构:红色研学教育的理论根基

红色资源的育人效能在于其承载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的同频共振。韶山革命纪念地以系统性思维整合资源,将分散的红色遗址、文物、文献转化为结构化教育载体,形成“场景化、情境化、主题化”的育人矩阵。毛泽东故居、纪念馆、图书馆、广场等实体空间,通过“物—事—人—魂”的逻辑链条,构建起从具象感知到抽象认知的教育路径。例如,故居中的一桌一椅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成为诠释“初心启蒙”的符号;毛岸英遗物展陈则通过“家国同构”的叙事,将个体牺牲精神升华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媒介。

这一实践背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教育学场域理论的结合。红色资源通过空间重构,形成了“沉浸式教育场域”,使青少年在具身体验中实现从历史代入到情感共鸣再到价值认同的认知跃迁。同时,红色研学紧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将国家政策导向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措施,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统一。韶山模式的成功证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需突破“陈列展示”的初级阶段,转向“精神解码、价值传递、行为引导”的深层育人机制构建。

二、课程创新与认知迭代:研学教育的范式突破

“我的韶山行”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课程体系紧紧围绕韶山革命纪念地核心教学资源,成功开发出1堂大思政课加3大主题课程的多元课程体系,并在转场间隙拓展“行走的思政课堂”。“1+3”课程体系的构建,标志着红色研学从活动组织向课程化教育的质变。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大思政课”理念打破学科边界,将历史、伦理、美学等多维知识融入场景教学,契合认知科学中“情境认知”的核心要义;其二,“学伟人精神”主题课程设计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以“学榜样、悟精神、做传人”的递进逻辑,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具象化落地;其三,“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空间移动教学,激活了环境心理学中的“场所精神”,使革命历史叙事与自然生态空间形成教育合力。

课程体系的溢出效应更体现在教育评价机制的创新。《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持续关注、《人民日报》等对“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进行报道、人民日报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向“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捐赠一批出版物,为来自全国、全世界的游客特别是开展红色研学的青少年提供更多精神食粮。这既是对教育成效的社会化验证,更构建了从媒体传播到政策反馈的良性循环。这种“教育成果外溢”现象,使得韶山经验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国红色研学的价值坐标系。教育部将其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实质是对“课程思政”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制度性确认。

三、路径协同与长效育人:教育生态的系统建构

韶山模式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了“红色基因传承生态系统”。从资源保护到课程开发,从师资培养到评价反馈,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闭环。其中两大创新路径具有理论启示:

其一,“红绿融合”的空间叙事策略。通过将革命旧址嵌入自然景观,实现了历史记忆的生态化表达。毛泽东广场的开班仪式设计,巧妙利用“铜像、青松、山水”的意象组合,使环境符号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无声语言。这种设计暗合景观叙事理论,通过空间符号的象征性编码,将思政话语转化为情感认同。

“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首站在毛泽东广场举行开班仪式,庄严开阔的广场背倚韶峰、左邻引凤山、右毗邻韶河、远眺青年水库,层峦交织、水墨相融与伟人毛泽东铜像形成天然山水人文画卷。莘莘学子在此举行集仪式感、教育性于一体的研学誓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广场上空回荡,激荡着每位学子的心弦,化作青春的铮铮誓言,彰显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决心。

其二,“静动结合”的教育方法论。静态文物观瞻强调历史沉思,动态情境体验注重主体参与,二者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教育过程中“客体性”与“主体性”的平衡。如毛泽东诗词诵唱课程,通过互动教学实现从文本解构到价值内化的认知升级,印证了对话式教育理论在现代思政教育中的适应性。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题展区陈列有毛岸英同志生前穿过的服装、戴过的帽子等珍贵遗物,此场景的研学参观适应在静下来、停下来中细细回望在朝鲜战争那段烽火岁月,更应该在化悲伤为勇毅前行的力量中感受毛泽东主席那份深沉的父爱、那段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家庭的家教家风;而走进毛泽东故居则鼓励研学青少年融入情境教学课,探寻故居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感受这份厚重的历史,学子们仿佛穿越时空,跟随伟人的足迹,感受毛泽东童年时的欢乐时光、少年时的求知渴望以及青年时投身革命的热血与执着。实景实物的动态体验让使研学教育达到“有温度可触摸”,历史和文物变得更鲜活、可感知、能体验。

其三,“展教互动”的文物利用体系。毛泽东启蒙私塾天井旁正进行一场小学生“毛泽东诗歌诵唱大会”研学课,“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研学老师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让在场每一名小学生眼神中充满着对课堂喜爱,接下来齐声诵读“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研学老师接着提问:“我们才参观过毛主席故居,见到了天井,谁能给大家说说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在场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回答问题。活跃的研学课堂使毛主席诗词陈列和文物旧址成为青少年“唱主角”的舞台。

在研学课程设计过程中,分众设计、实践型教学、探究式课堂均有效实现了展览、展品与教学效果的紧密高度融合,呈现了内容标准化、形式多样化,形成了文物深度挖掘与趣味表达、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主导性与主体性、教学性与启发性于一体的文物利用体系。

其四,“教学相长”的客观评价导向。截至2024年底,“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已成功接待270批、共计51.95万名学生,累计开展14683堂研学课程,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如何评价课程体系是否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心理需求、学习需要,如何对研学导师授课语言、课堂呈现、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对研学课堂是否认可、教学效果是否入眼、入脑、入心,是红色研学教育活动十分重要的一环,是画好红色研学社会、学校、青少年同心圆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走进博物馆内,我被红色气息笼罩,致敬之心生起,一路上参观了许多毛主席的物件,聆听了红色课程,我的感触颇深。那件毛主席的缝补了几十次的睡衣令我印象极深,……我深受感动,毛主席以身作则,勤俭节约,值得所有人去学习。”观众留言是传统模式下反馈青少年心声最好的记录册,

定期举行馆校协同座谈会,征集师生对研学活动的意见建议是面对面、点对点改进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做法。青少年反馈希望将体育运动融入研学课堂,韶山革命纪念地于2024年新打造“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从毛泽东的体育锻炼说起”课程。在课堂中,大量运用融入式、嵌入式的实践方式,如通过青年毛泽东独创的“六段操”互动练习、“运动达人”角色扮演、活动问答体育爱好等形式,让青少年谈互诉感受、自愿分享。衡阳市一中教师反馈“在韶山接受红色研学思政教育后,体育课上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抗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四、结语:红色研学教育的时代站位与未来向度

韶山革命纪念地的实践,超越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层面,形成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时代红色育人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资源活化、课程创新与路径协同,回答了“如何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时代命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实践方案。

面向未来,红色研学教育需在三个方面深化发展:一是强化理论自觉,将实践经验升华为教育哲学,构建中国特色红色教育理论体系;二是拓展国际视野,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红色文化全球传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三是完善长效机制,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使红色教育切实成为青少年终身发展的精神底色。

(作者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文博副研究员)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