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研学网

首页 > 专家智库 > 正文

深入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重要作用

连子强  2025-10-23 09:03:55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强,集中体现在人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之上。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百年变局、增强发展定力的现实所需。

养心志、育情操,既是文化的内在功能属性,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养心志,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树牢责任担当意识和奋斗进取精神。育情操,强调涵养高尚道德品质、审美境界与人格。健康积极的文化,往往通过养心志、育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养,涵养昂扬奋发的精气神。人是构成社会与国家的基本单元,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社会公众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心志与情操,铸牢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的精神支撑。文化犹如一条坚韧的精神纽带,通过养心志、育情操将价值观内化、转化为社会全体成员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通过共同的文化符号、仪式和信仰,将社会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通过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涵养和人格素养,形成昂扬向上的社会风尚。

通过养心志、育情操,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激励鼓舞着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奋进。回望百余年党史,革命战争年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激励无数青年投身救国救民的滚滚洪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志气豪气,激励无数劳动者在艰苦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新时代“强国有我”的豪情壮志,引领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养心志、育情操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活力激励鼓舞着人们保持进取之心、坚定崇高理想。在血雨腥风中淬炼的革命文化,以激昂壮烈的精神内核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激励和鼓舞着今天的人们将家国情怀融入奋斗心志,使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续写爱国奉献的壮丽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蕴含其中的系统深邃的哲思智慧,滋养浸润着人们的心志与情操,特别是古代先贤所追求的坚韧不拔、刚健有为的文化风骨,让今天的人们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为文化养心志、育情操提供了基本目标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必须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创新精神与实干精神,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弘扬与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人们感受文化之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以高质量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为基础,以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传播媒介为平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进入新时代,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需要提供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高质量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这就要着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模式,促进文化服务的均衡化、普及化,推出更多更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的优秀文化产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滋养人心、凝聚共识。

人是文化的享有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影响深度。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遵循文化人才培养规律,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考核机制,为文化人才培育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文化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借助先进技术敏锐感知受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品精准投送,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互动性,可感、可知、可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受众在润物无声中涵养心志、陶冶情操,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3日 第 0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